公益在线上海讯 (公益记录者 陶凯龙 杨爱军)策展,即策划、筛选并展示的一种智慧文化行为,通过创意构思、资源整合(人脉、文化艺术、渠道、媒体)等智慧劳动,链接中高端品牌、文化、艺术项目与社会大众的关联,使活动、展览、演出发挥高效系统专业的经济、社会、文化效应。而由国内著名策展人叶秋所著的《策展行知 展示策划工作手册》风靡出版界,填补了国内实战性策展专业书籍的空白。
策展人叶秋坦言:策展是我们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,也是自由的灵魂。
据商品与质量周刊运营总监、公益在线副主编陶凯龙了解:策展人叶秋大学所学专业是生物科学兼修硅酸盐学科,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科研工作者,大学毕业后,从2008年开始,误打误撞进入了展览展示行业,一待就是十多年,并最终成为一位独立策展人。
在十多年的时间里,叶秋先后参与了青岛啤酒博物馆、奥帆博物馆、青岛国际院士港展示中心、2016唐山世园会“糖果王国”、动态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巡回展、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展示中心、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等在内的两百多个城市类、文化类、科普类、艺术类展馆,以及数十个文旅项目的主创策划、创意工作,几百次的方案创作经历、一千多次的提案,逐渐把自己从一个木讷寡言的“二手科学家”“策展小白”变成了“策展老鸟”。
2008年的中国策展业,除传统的博物馆、美术馆展览之外,还处于发展的初期,可借鉴的经验其实并不多,策展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策划能力、创意能力和执行能力都需要专业学识能力,因为策展是文明基因样本的优秀保藏方式、是信息传播的良载体、策展是我们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、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。
叶秋认为:策展人应该能够主导策展的全程,能通过展览发生影响,并对它进行评价的创作人。而策展则包含一切展览类型的空间的策划、设计、营造与运营的组织及实践。
叶秋就按照之前做科研的习惯,系统地研究并更新认知。
叶秋说:“也可谓无知者无畏,新型策展业长期以来存在无教材、无老师、无案例的局面,传统的展览有多偏于博物馆、美术馆等形式,公开出版资料也以理论性为主,所以,刚开始主要是收集与积累,但凡看到好的东西,我就会收集起来。有时候是一张图、一句话;有时候是一条视频、一段文章;也有时候是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或创新的解决方案,然后是不停地看馆和看展。”
万事开头难,叶秋刚开始学习策展时用的是笨功夫,拿着一个笔记本在上海科技馆待了三天,直到把每一个展项原理搞明白才罢休,后来就养成了看馆、看展的习惯,不论去哪里,一定会去当地著名的博物馆和展示空间感受一番。
深入展览展示行业后叶秋发现,策展行业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太庞杂了,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,如果只针对展示策划这个工种,很可能永远打不开格局。所以,他开始跨界学习,学影视、学空间、学演讲、学舞台、学灯光、学材料,学和这个学科相关的所有学科。大约用了四五年的时间,完成了初步的积累和资料体系的整理。
辛苦收集起来的资料,叶秋并没有束之高阁,至少会看一遍,这样它多多少少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,当需要它的时候,就会发生组合和裂变,变成创作的养分。这种学习习惯叶秋一直保持到现在,每年都会督促自己学习几个新的学科,读一百本左右的书。时间一久,随着这些资料的积累量越来越大,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,从而更觉得有写下来保存的必要——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系统的整理,对他人来说有可能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。
于是,2016年冬天,叶秋开始在公众号写作与分享,从第一篇文章开始,坚持一写就是六年,前后积累了大约三十万字。在公众号里,叶秋真诚地分享了大量关于策展的心得和干货,这些分享也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好评。关于分享,许多人问:你把自己多年的积累拿出来给别人看,他人都学会了不是抢你的饭碗吗?
叶秋表示:之所以分享,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影响,比如,从小的教育、大学时期遇到的良师、毕业后一路遇见优秀的灵魂。至今仍然记得他们给予自己的善良,他们都在传递一个信息:做个热心的人,善良的人,对别人有价值的人,你会快乐。
“当然,我也不是没有私心,分享其实是“逼迫”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,干货都公开了,我就不得不超越之前的自己。这几年来,我的分享对行业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,而我,没有变弱,反而变得更强了!“叶秋如是说。
叶秋对《策展行知 展示策划工作手册》这本比较小众图书的定位是:一本给策展新人的书,从零到一教授实用实战、步骤详尽的专业策展教材。
叶秋跨界进入展览展示行业吃了很多苦头,主要原因是一些策展业前辈没有整理文献和工作方法,很多也不公开,造成了人才流失,更不利于行业发展,希望这本书能给策展新人提供一些路径、方法和希望,联合大家为行业发展和成为新兴学科尽力尽责。
同时将这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:实践、认知和修养。实践部分主要是执行的流程,总结了多年的工作方法,将执行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解说明;认知部分主要是一些理论,从行知的角度总结了对策展的一些看法和观点;修养部分主要是策展人自我提升的过程、方法和评价体系。
为什么是先实践后认知再到修养这个结构呢?
叶秋说:“其一,这是我的学习经历,其二,因为策展并不是一个学科,所以也没有对应的专业,大多数新人即将走的路也会和我类似——跨界而来,从实践开始,再形成认知,然后反哺实践。所以,我最终决定还是直接以实践开篇,这样或许会产生和许多阅读以理论开头的书不同的效果。”
为了方便读者阅读,文字方面,叶秋尽量写得不那么严肃,有时候可能还有点插科打诨。配图方面,纠结了很久,主要是版权的原因,再就是想做特殊的特色——本想画些漫画,但实在找不到既懂展览又懂漫画的艺术家。
后来,干脆以信息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文字,但难度比叶秋想的大许多,所以图形化写作的方式只能暂时放下,先将文字版付梓,待将来遇到合适的机会、合适的人,再来试试。
叶秋表示:《策展行知 展示策划工作手册》这本书策出版发行不求目的,只要有价值、有意义就好。